近日,国货运动品牌商安踏、李宁、特步相继披露财报,年业绩十分亮眼包括公司给出的年业绩增速指引也比较高。 李宁:年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56.13%,归母净利润40.11亿元,同比增长.14%。 公司预计年收入为高双位数至20%低段增长,利润率将维持在高双位数。 安踏:年实现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38.9%;归母净利润(包括合营公司亏损的)为77.2亿元,同比增长49.6%。 公司预计年主品牌安踏销售额将同比增长超过20%,FILA将同比增长15-20%。 特步:年实现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22.5%,归母净利润为9.1亿元,同比增长77.1%。 公司预计年主品牌上半年增速不低于35%,全年增速为25-30%。 不过,即使如此,最近国货运动品牌股价走势也只是不过不失。 因为随着Nike在越南的供应链问题逐渐解决以及年业务增长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不少投资者担心在去年高基数以及不低的估值下,前有强敌(Nike,Adidas等等),后有追兵(Underarmour,lululemon等等)的安踏、李宁、特步,未来是否能完成业绩增长指引或超预期,甚至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有一定的忧虑。 对此,我先抛出看法,认为还是值得对国货品牌的业绩指引及中长期发展前景维持乐观。 一、政策加码,国货机与危 年-年,国货品牌李宁、安踏、特步、匹克、度纷纷实现门店大跃进,各个国货品牌的产品力与产品单价不匹配,随后在年遭遇盲目扩张带来的库存危机。 为走出泥沼,安踏、李宁、特步均选择不同发展路线实现对产品的改革。 安踏选择“多品牌、全渠道”发展战略,产品定位“大众+零售”路线; 李宁选择“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发展战略,产品聚焦“90、00后”走潮流路线; 特步选择“多品牌、单聚焦”发展战略,核心产品聚焦跑鞋细分领域。 率先走出危机的安踏超逾李宁成为国货运动品牌一哥,李宁与特步在-年也相继走出困境,国货运动品牌从过去的厂商品牌乱战到如今安踏、李宁、特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渠道、产品以及经营稳健性已非同日而语。 在政策方面,运动鞋服市场也迎来中长期的政策东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到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 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 中国市场增长快、潜力大,基本是海内外龙头企业的必争之地,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在-年发展规划方面,国际巨头Nike、Adidas对大中华区营收目标为4年复合增速分别为低-中双位数、低双位数增长, Nike与Adidas在国内市场的增速均高于北美市场,反映两家公司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高。 二、机大于危,前景乐观 政策风口的到来意味国内运动行业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量空间,但国际龙头对国内鞋服市场的经营重心加码相当于来抢增量蛋糕,对国内厂商而言机与危并存,不过我认为对现阶段的国货品牌,更多的是机遇大于危险。 观点有三个: 国内渗透率未到饱和阶段; 安踏、李宁押注女性市场,特步聚焦“跑圈”; 国货厂商海外业务规模小,出海具备想象空间。 (1)国内渗透率未到饱和阶段 国际品牌在国内运动行业的市占率从年的34.9%升至年底的46.6%,期间国内品牌的市占率基本在25%-30%停滞不前,本身就存在明显的剪刀差,即蚕食国际品牌市场渗透率,年新疆棉事件就很好的阐释出“剪刀差”这个结果。 运动鞋服的国潮风席卷中国市场,Nike、Adidas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状况节节败退,国内运动品牌商很好的承接住Nike、Adidas的流量,产品力经过数年的升级成功转化成了销量,其中安踏、李宁为首的企业最为受益。 随着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加速提升,国际品牌发展重心倾斜国内市场,接下来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不过我认为国内渗透率仍未到饱和阶段。 在市场规模方面, 彭博预计目前国内运动鞋服市场规模约亿元。 而年的耐克中国、阿迪达斯、安踏、李宁、特步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亿元、.3亿元、.4亿元、.7亿元、.1亿元,合计.7亿元。 意味将近亿市场空间被其它竞争对手(非龙头)占据,对这五家公司而言是妥妥可蚕食的市场空间,也说明五家公司的渗透率还有继续提升空间。 此外,国内运动服装市场是否已经是存量空间,没增长呢? 我们尝试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分析这一点,就是参考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国产手机的宣传方式。 -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4亿部,同时5G渗透率基本到了饱和的现状,因此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妥妥属于存量空间。 存量市场的大前提下,国内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十分胶着,在彼此无法打败对方的前提下,同行竞争空前激烈。 过往时常可以见到小米与华为荣耀在彼此发布会或微博言论上隔空互怼,其实这只是中国市场白热化竞争的一个表象,更多是为了吸引市场眼球提升自家公司的
|